——从“中原农耕文明”到“非遗国际传播”的创造性转化实践探索
河南科技学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化强国”的重要思想,落实学校第四次党代会“以文化人,强化思想引领”的精神,以“百农精神”为内核,构建“农业科技+非遗传承+文化传播”三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在河南省教育厅和河南省文旅厅的指导支持下,学校通过科技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以非遗为载体促进文明互鉴,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提供“科院方案”。
一、粮安筑基:以农耕文明滋养文化自信
打造“河南味道”文化品牌:以三大核心品种为载体,构建具有中原特色的文化符号体系。

百农4199为原料制作的馒头
茹振钢教授培育的“百农4199”小麦传承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品种“矮抗58”的优良基因,实现了亩产的重大突破,高产攻关田亩产达930.9公斤,连续5年位居全国推广面积前十位,五次入选全国小麦主导品种,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百薯1号为原料制成的糕点
“百薯系列”品种培育人欧行奇教授是跨界育种人的典范。从千重麦浪的百农207,到万亩甜香的“百薯1号”,他一手抓全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小麦品种,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手抓“百薯系列”科技新突破,18种营养成分均居同类品种的第一位。

百蜜1号为原料制成的南瓜酥
“百蜜系列”南瓜品种培育人李新峥教授团队,收集和创新2000余份特色种质资源,创制一批优异育种材料,率先实施了“上山下滩,不与粮田争地”产业配套栽培措施,其培育品种及技术成为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标志性成果,获南瓜研究突出贡献奖。
创新农耕文化传播:在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上,食品学院师生以传统技艺创新呈现“中式甜点”,以“百农4199馒头”“紫薯花酥”“南瓜甜点”等实物,被海内外嘉宾和省领导赞为“遗失的小时候的味道”“妈妈的味道”,展示出“从种子到餐桌”的中原农耕智慧,让嘉宾们身临其境感受河南的文化底蕴,收到河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专函致谢。
二、科技赋能:让传统技艺绽放时代光彩

百堇非遗花糖
首创“非遗+农科”融合范式:园艺园林学院组建跨学科创新团队,将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工艺深度融合。以刘会超教授团队培育的“百堇系列”三色堇新品种为核心,联合压花非遗传承人刘砚璞青年教师创新开发“耐高温锁鲜保色糖处理”技术,打造出兼具科技含量与文化内涵的“百堇非遗花糖”。该成果获河南省重点研发专项支持,成为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典范。
首创“蜂业+生态”融合范式:植物保护与环境学院将现代养蜂技术与生态保护理念深度融合。以张中印教授团队研发的“百蜂系列”蜂蜜为核心,打造出兼具科技含量与生态价值的百蜂系列自然臻品,相关技术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三、育心化人:构建文化传承新生态
创建"非遗疗愈"育人模式:成立文化传播研究中心,整合8个非遗工作室和2个网络传播平台,在崇德书院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将非遗项目转化为“艺术疗愈”实践课程,将非遗的活态传承与心理健康教育创新相结合。以美学体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创作中静心、减压,感受文化的温度,比如服装学院青年教师徐辰阳的缠花非遗课程。
打造“非遗出海”传播品牌:非遗工作室将在每周周末开展“海棠树下”非遗体验活动,面向全校师生,邀请外籍教师及留学生参与活动。美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张义萌携汝瓷作品亮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主席西蒙娜·米库列斯库称赞。服装学院学生的《敦礼未来》作品荣登米兰时装周舞台,成为非遗时尚化标杆。美术与设计学院青年教师陈亚南等的非遗作品被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选用,受到嘉宾和省领导的高度评价,并被马来西亚中国商会收藏,将在接待出访会场中摆放展示;我校非遗作品已被法国诺欧商务孔子学院邀约展出并收藏。
四、文明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构建全球化传播网络:与乌克兰苏梅国立农业大学建立、美国克莱顿州立大学拟建立经教育部审批的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即将与英国斯特灵大学、意大利马尔凯理工大学、法国巴黎商学院等建立人才培养的校际合作;与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和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建立师生交流与科研合作;与印尼埃尔巴焦康茂德理工学院与乌克兰基辅第一东方语言学校等拟共建“中文+职业技能”基地。利用与国外高校合作交流各种渠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比如线上直播“期待‘豫’见你——‘龙桥’活动”的传统文化交流活动。
创新文化交流载体:接待意大利马尔凯大区、美国佐治亚西南大学等代表团,开展沉浸式传统文化体验,形成“文化展示-技艺传授-情感共鸣”的传播范式,打造“行走科院,读懂河南”文化品牌,体验过的外国友人无不惊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和喜爱。他们纷纷表示,将把这次难忘的体验带回家乡,与更多人分享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新时代新起点,河南科技学院将继续坚持科技创新激活文化基因,深化“百农精神”时代内涵,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校致力让文脉传承成为农业科技新载体,推动非遗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搭建中外文明对话桥梁,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贡献科院智慧。
(初审/陈卓 复审/阎寒 终审/冯霞)